相信不少打工人,都是一邊深陷996,一邊做著「不用上班也有錢花」的白日夢..
結果被銀行卡裡的餘額一巴掌扇醒,頭上還隱隱泛著基金的「綠光」。
然而,最近娜娜醬發現了一位名叫「大原扁理」的日本青年,同是公司社員,他卻舒服得多!
家裡沒什麼錢的他,每週只需上2天班,5天休息,其餘時間就讀書、看電影、去旅行~
在25歲時,他就實現了無數人「提前退休,經濟自由」的夢想,讓100w網友羨慕嫉妒!
可是,他到底靠什麼致富的啊...
曾經,大原扁理和無數打工人一樣,每天過著上班、回家、吃飯三點一線的生活。
只有高中學歷的他,18歲就離開家鄉,去繁華的東京打工。
為了過上體面的生活,他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,有時一周7天都不休息。
打拼7年後,他從便利店的打雜,做到了大工廠裡的文員,每月薪資也超過16w日元。
看似能養活自己,但這樣的「勤奮」並沒有提高他的生活品質。
東京物價、房價高昂,大原扁理的工資扣除7w日元的房租、水電後就所剩無幾。
同時,日本病態的加班文化也讓他倍感難受。
同事們互相比拼誰更晚下班,誰為了工作更「不要命」。
有一次,大原扁理的上司因為長期熬夜加班,在月臺上站著睡著了,差點掉下鐵軌。
而上司居然對這段恐怖的經歷引以為豪。
「把每天超時加班當作常態,工作累到回家不想煮飯、打掃、洗衣服,這樣的人生好像太勉強了。」
于是某天,大原扁理這顆不堪重負的「螺絲釘」,決定自行脫落。
25歲的他,辭去了穩定的工作,搬去了房租只需2w日元的郊區居住。
從此,成為徘徊在社會邊緣「城市隱居者」:
他關掉鬧鐘,停下夜以繼日勞碌工作的步伐。
清早的晨光熹微,深夜的燈火熠熠,均是生命匆忙行走的軌跡。
而他只在一邊,靜靜旁觀著浮世中的熱鬧、繁忙。
裸辭後,大原扁理在市郊一個小縣裡,找了一份養老院看護的兼職。
這份工作十分清閒,每週只需上班兩天,月收入在68000日元左右。
雖然在我們看來,這樣的收入還算可以,但在高消費的日本,其實已經被劃入貧困階層。
為了削減生活開支,大原扁理三餐只吃簡單的米粥和超市打折處理的食材;
剪頭髮從不去理髮店,只靠自己動手完成;
衣服只在二手店買顏色單一的,這樣不僅耐穿還容易搭配;
洗衣服也不買市面上的洗衣液,而是用最簡單的蘇打粉兌水。
雖然生活水準大不如前,但大原扁理卻說自己無比滿足:
「工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所需。如果過度工作,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。」
過去,他只能通過物質填補快樂,就如希臘神話中的「西西弗斯」——
不斷推動著生活的巨石,又不斷被滾落的巨石碾壓,陷入了自耗的迴圈。
但當他捨棄了過度的物欲,就換來了自己更想要的自由。
在每週5天不需要上班的時間裡,他就在網上看看電影,去圖書館翻翻書。
或者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,騎著單車流連于山川和森林間,耳目盡享聲色景致。
在清晨之際鄭重迎接一次日出,在無垠夜色中欣賞繁星顫動、閃爍、消失...
「這些都是免費的樂趣~」
忙碌的都市人大多習慣在便利店裡買速食品飽腹。
大原扁理閑下來後,慢慢學會烹飪,感受熱氣騰騰混著食材香味的「煙火氣」,那是一種不緊不慢的詩意。
隱居10年後,大原扁理開始將自己「做二休五」的生活方式用文字記錄下來,出版成書。
書籍一經面世,就登上了日本亞馬遜的銷售排行榜,他也憑此翻身成為了暢銷作家!
出書後,大原扁理將賺的錢留作成一筆應急基金(即養老金)。
除此以外,他的生活並無多大改變,依舊堅持著「斷舍離」。
如今35歲的大原扁理,看似失敗:沒體面工作、沒穩定收入、居無定所、孤身一人...
卻活成了加繆筆下,拒絕被異化的「局外人」——
雖與既定社會格格不入,但無論身在何方,他的生活終歸是希望的模樣。
沒有實質上的成就,但擁有精神上的滿足,這樣的人生算成功嗎?
或許就世俗的定義而言,的確不算。
但正如文學家周國平所言:
「世上有味之事,包括詩,酒,哲學,愛情,往往無用。
吟無用之詩,醉無用之酒,讀無用之書,鐘無用之情,
終于成一無用之人,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。」
能自給自足的前提下,享有鬆弛自在的人生,平凡普通至此,又有何不可。
-END-